合成膜
在药物研究中,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作为一种预测模型,能根据药物体外性能来预测其在体内的性能。对于半固体制剂的IVIVC,除了体外释放试验(IVRT)外,体外渗透试验(IVPT)同样需要考虑。
FDA推荐用切除的人体皮肤来构建体外模型进行IVPT,但由于人皮肤的可变性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研究人员寻求人体皮肤的替代品。目前这些替代品为动物皮肤(迷你猪,啮齿动物等)与合成膜(纤维素,聚合物等材质),其中具有疏水性的合成膜发现能用于模拟角质层。为此通过选用不同材质的合成膜以及不同浓度的介质来构建IVPT条件,判断合成膜是否有潜力进行IVPT,并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性能。
获取免费报价
实验参数
| 测试系统 | RT800 自动取样透皮扩散系统 |
| 扩散池 | Franz垂直扩散池 |
| 选用药物 | 睾酮凝胶制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已知) |
| 合成膜 | 两种不同材质 |
| 接受介质 |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H7.4磷酸缓冲液(三种不同浓度:0.01%SLS、0.05%SLS、0.1%SLS) |
| 温度 | 32℃±0.5℃ |
| 取样时间 | 0、2、4、8、12、16、24小时 |
| 上样量 | 1.5mL |
实验结果
将IVPT的试验结果与药品的已知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比较,根据Cmax和AUC0~24的大小,来判断合成膜体外渗透能力与已知的体内数据是否相近。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接受介质均会影响药物的总累计渗透量, A与C图相比,不同材质的合成膜在相同浓度的介质下对药物的渗透量会有不同的影响,最大相差2.6倍。
除了进行药物渗透量分析外,对Cmax,AUC0~24进行分析也能更好证明体内相关性。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不同膜在体内模型中有不同的生物相关性,膜B有更好的相关性,随着接受介质的浓度的增加,得到的Cmax,AUC0~24相关性会随之降低,这表明在接受介质的选择方面,不同介质也会影响体内相关性的好坏。
结论:对于药物的生物相关性,能利用合适的合成膜与接受介质来构建IVPT,以此对药物体内性能有初步的预测是值得考虑的一步,这能减少后期进行临床试验的风险。对于IVPT,良好的稳定性以及重复性是进行生物预测的根本,RT800 自动取样透皮扩散系统能为药物研发工作添砖加瓦。